- · 《航空学报》栏目设置[09/30]
- · 《航空学报》数据库收录[09/30]
- · 《航空学报》投稿方式[09/30]
- · 《航空学报》征稿要求[09/30]
- · 《航空学报》刊物宗旨[09/30]
浅谈20世纪以来航空航天科普散文创作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1 现代航空航天普及创作开端——1949年前的散文创作 世界航空工业的开端,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尽管普遍认为第一架真正的飞机已经在1903年由美国的莱特兄弟试飞成功,但真正
1 现代航空航天普及创作开端——1949年前的散文创作
世界航空工业的开端,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尽管普遍认为第一架真正的飞机已经在1903年由美国的莱特兄弟试飞成功,但真正实用化,工业化生产飞机,还是1909年后,美国陆军部向莱特兄弟订货,开始了飞机的实际运用。
因为航空工业是新的产业,工业落后的中华民国也有同等的机会。民国最早的航空之父冯如,在1911年也研制了中华民国第一架飞机。1912年后,民国航空先驱们大都携带飞机回国,参加了辛亥革命,南方革命政府和北洋政府当然也发现了飞机的军事价值,成立了航空队和北京航空学校。
1917年《新青年》刊登了曾孟明的《北京航空学校参观记》。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国家无暇顾及中华民国,因此民国自主工业有了较大发展。北京航空学校成立于1913年,以训练陆军的飞行观察员为目的,从已经取得观察(侦测)一科证书的军官中培训学员。尽管民国已经能够制造飞机,但发动机多为进口,因为民国的重工业体系几乎为零,最多只能仿造发动机,仿造发动机的质量又远不及进口的,只有一架飞机是由辛亥革命时携机归国的历汝燕自行设计制造的。航空学校附属的木工工场十分发达,因为当时飞机材料用的是木材和帆布,最复杂的木制零件是飞机螺旋桨推进器,用六片扁木拼合而成。航空学校的教师们都认为应该多举办大规模飞行演习,除了增加飞行经验,还可以熟悉中华民国的地形和气流,使社会民众知道航空事业,并引发研究航空的兴趣。作者在座谈中也认为国家应该编练飞行队,奖励航空研究,创办航空杂志,激发青年学习研究航空的兴趣。参观结束后,也有人提出了几点不足,比如经费不足,仅仅培训操作人才,“不能养成制造人才,则仅有模仿而无发明”,发动机多为旧式,马力太小。这些致命弱点,归根结底还是当时中华民国贫弱的工业基础决定的,最后作者感叹道:“方今武器日新,战争日剧。我国欲图自存,空中武器恕不可缓。盖练一师团,建一兵舰,动辄以数百万计。究非目前所克负荷。且纵今国库骤增,而海陆军事人才,亦非一二年所克养。岂足以济急而扶危哉?呜呼,国势阽危,强邻偪处,整饬军备,殆不容缓。未识执政者,其亦曾为计及否?余之所见如此,爰撮述之以告当道,并以劝青年诸君,宁为粉身碎骨之国民,勿为埋头故纸之国民。”[1]
由于工业落后和军阀混战,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北洋军阀政府的航空多半用于空中侦察,没有推广民用航空,也没有工业基础,军用航空也很难发展起来,以陆军为主的各派军队,仍按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模式训练,并未发展出什么新的战术可以发挥飞机的优势。社会上尽管有了一些航空杂志,国民政府时期购买了很多军用和民用飞机,但毕竟发展缓慢,中华民国错过了世界航空工业更新换代发展的30年代,没有出现任何值得一提的航空发明。
但是从思想上,民国很多知识分子相当活跃,在1935年火箭研制还在雏形阶段,李崇基就写了一篇《火箭》,既介绍了火箭的最浅显原理,也提到了发展现状和将来的用途,分为军民两种,民用的如将来发展登月项目,军用的更现实一些,作者问道,为什么研究的热烈空气突然会高涨起来?原因就是“火箭可以成为有力的战争武器。现在的世界是一天一天接近战争了。帝国主义国家都在拼命地备战,拼命地准备为掠夺而战。”“死光,死音都有人想到了。火箭还能幸免吗?”作者还提到了某些表面和平的研究其实是为了战争做准备。“德奥的试验是用来搭载邮件,德国现在正在计划中的横渡大西洋的大火箭,说是两个小时内就可以从柏林飞到纽约,里面可以乘两个人,所以也并不能与炮弹同视。但现在的国家,谁肯老实地说‘我是在备战’呢?”“近两年来各国都在努力试验飞机的长途飞行,英国从英伦三岛一直飞到澳洲,意大利整队的飞机横渡了大西洋,日本在去年也曾一直从东京和京都飞到中国的北平,其中所含蓄着的意义,恐怕我们还有多数人睡在鼓里!” [2]
在国家处于危急的时刻,由于国力所限,航空业和认识到航空重要性的人士无能为力,只能尽力呼吁重视军备,重视发展航空,让民众认识到战争迫近的危机。随着抗日战争爆发,敌我双方都进行了大量的空中作战行动,民国国防教育的内容之一也有防空,飞机和航空对于一般民众已经不像过去那么陌生了。因此很多杂志开始介绍更加具体的航空趣闻和知识。
文章来源:《航空学报》 网址: http://www.hkxbzz.cn/qikandaodu/2021/0215/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