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喜讯!我校5位教授入选2017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

来源:航空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近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了2017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名单,我校共5位教授入选。材料学院詹梅教授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刘小钢教授、澳大利亚阿德莱德

近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了2017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名单,我校共5位教授入选。材料学院詹梅教授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刘小钢教授、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沈春华教授、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冯新亮教授入选“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机电学院万敏教授入选“长江学者”青年学者。目前,我校共有“长江学者”37人。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支持高校延揽海内外中青年学界精英,培养造就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带动国家重点建设学科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而设立的专项计划。自1998年启动实施以来,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学科领军人才。2015年开始,该计划首次设立了“青年长江学者”项目。“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英才开发计划”等共同构成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体系。

让我们来认识一下

西工大最新入选的长江学者吧~~

入选者简介

特聘教授

詹梅

詹梅,西北工业大学材料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6年)、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012)、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8)获得者。现任中国塑性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塑性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致力于高性能轻量化复杂构件不均匀变形机理与精确塑性成形规律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已培养出博士、硕士40多人。

讲座教授

刘小钢

刘小钢,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在新加坡科学院材料工程研究所兼任高级研究员。主要从事纳米材料制备和自组装、生物无机化学和超分子化学、催化表面科学、光电太阳能技术、传感器和生物医学应用等方面研究。近五年来在红外上转换发光材料领域取得了多项重大技术突破,有多项国际发明专利,并在Science、Nature、Nature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20多篇,被引用1.7万多次,连续多年被汤姆森路透集团统计为国际高被引学者,是2016年新加坡科技最高奖--总统科学奖得主。

沈春华

沈春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科研主任。同时担任澳大利亚机器学习研究院科研主任。长期致力于计算机视觉以及统计机器学习等领域研究,主要研究兴趣为深度学习及其在智能图像理解中的应用等。已发表著作200余篇,绝大多数被SCI或EI索引,其中包括18篇TPAMI, 45篇CVPR论文。于2012年获得澳大利亚科研局的Future Fellowship人才基金的资助。他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推动了计算机视觉及统器学习领域的研究,在国际获得广泛而高度认可。

冯新亮

冯新亮,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教授。致力于石墨烯和相关二维材料的发展以及应用方面研究工作。在国际知名杂志上共发表355篇论文,其中包括Nature、Science等领域内顶级期刊,论文已被SCI 引用余次,H-index 因子72,是2014、2015 和2016化学和材料领域高引用科学家。是Nature, Science, ,Adv. Mater.等多家国际一流期刊的特邀审稿人。2017 年,获得了德国汉堡科学奖和《Small》青年创新奖。

青年学者

万敏

万敏,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教授、博导。近年来开展了弱刚度构件切削工艺力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取得了铣削过程高效高精度切削力模型、多时滞颤振稳定性分析理论与方法、以及铣削加工变形误差预测与控制技术等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陕西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分别排第2和3名)。是全国科学技术名称审定委员会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委员,国际期刊IJMTM和IJAMT编委,《航空学报》(中英文版)青年编委。

文章来源:《航空学报》 网址: http://www.hkxbzz.cn/zonghexinwen/2020/1015/348.html



上一篇:中国率先解决人类太空技术最大难题 美俄都望尘
下一篇:弄虚作假的后浪?深度扒皮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

航空学报投稿 | 航空学报编辑部| 航空学报版面费 | 航空学报论文发表 | 航空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航空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