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航空工业综合所王俊涛:将热爱进行到底

来源:航空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4-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王俊涛 航空工业综合所 王俊涛,2004年7月进入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工作,长期从事无损检测新技术和检测解决方案研究、损伤评价技术与标准制修订和航空特殊过程符合性控制与评

王俊涛

航空工业综合所 王俊涛,2004年7月进入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工作,长期从事无损检测新技术和检测解决方案研究、损伤评价技术与标准制修订和航空特殊过程符合性控制与评价技术研究。多年来共主持承担30多项检测与损伤评价技术理论、应用开发、工程推广、标准主编和技术研究项目。目前,担任CAQG Nadcap推进组组长、全国无损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兼委员、全国真空学会泄漏检测分会委员、中国特种设备检验协会检测技术应用与评价工作委员会委员和《无损检测》杂志编委、南昌航空大学和北京工业大学兼职教授等。迄今,已获授权专利13项,发表论文30余篇,荣获省部级和集团级等科技进步奖6项,曾荣获集团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和个人三等功。

1:是什么让您坚持在无损检测一个专业领域扎根十七年?

如果想把一件事干好,通常有两种实现途径:一种是并非情愿但迫于压力和责任感去尽力完成;另一种就是因为热爱而心甘情愿去钻研;我对无损检测专业的感情就是经历了从并非情愿、到迫不得已、再到喜欢直至深爱的历程。

从1992年开始学习焊接工艺及设备专业,我便义无反顾的走上了无损检测专业方向的道路。最开始我其实是对这个听上去不那么有趣的专业有些许抵触的,但随着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对它的认识慢慢加深,认识到航空乃至国防领域无损检测相关专业的巨大作用与现实受重视和实际能力的差距,我开始用心钻研,发现有很多可以发力和改变的地方。我想把它干好,想靠热爱把它干好。至此我便下定决心将它作为我一生追求的事业,坚定将我喜欢并深爱的事情进行到底!

2:在这些年的工作中,有没有什么成功克服某个困难、工作上取得突破的令人难忘的故事或事件?

301作为基础性研究科研院所,没有自己的型号实物产品,我们检测与损伤评价团队一直是以解决行业检测与评价疑难问题、为行业提供检测与评价解决方案、工艺失效问题终极解决方案的技术支撑服务团队。我们团队承担过航空、船舶、兵器和多个民用领域的问题解决技术服务支撑工作。这些问题大多都是无法实施检测、无法确认失效原因、无法改进工艺等技术难题。在某项重大船舶型号质量问题中,客户找到我们之前也咨询了航空、航天和船舶的多个研究所,但没有得到满意的解决方案,最后因为需要做工业CT联系到我们。在经过仔细的诊断后,我们认为工业CT也解决不了检测根本问题,及时为客户制定了全新的超声相控阵解决方案;由于这个方案较新颖,虽然初步得到认可但客户还是将信将疑。在客户犹豫不决时我们并没有灰心,反而更加积极耐心的进行理论讲解、规划精确的检测实施和检测与评价思路,最终不但为客户提供了检测方案,解决了拖延两年的重大型号事故技术归零问题,而且为客户研发了一套可扩大型号范围的检测与评价技术方案,赢得了客户和军方用户的信任与好评。

技术能力只是一个方面,真正站在客户的角度,急客户之所急、想客户之所想,运用我们的技术能力和综合优势,解决型号装备中的重大难题才是我们最为骄傲和自豪的根源!

3:无损检测作为基础性的研究,它最大的价值在哪?如何能够最大发挥它在航空装备制造业中的作用?

无损检测是一个基础性、共用性和复杂性共存的专业,其作用覆盖于装备设计、研制、生产、使用和维护全寿命周期。目前,对无损检测的认知大多停留在“探伤”的概念,大多数仅是在生产和制造阶段才被动地被想起,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随着装备复杂性和高成本的剧增,为了更大的发挥装备潜能和实现正向设计,装备设计将加速从安全寿命设计向损伤容限设计方向发展,基于精密定量检测的损伤评价技术将是未来无损检测发挥巨大作用的领域。

我国在高精密检测、失效分析、损伤评价和基于损伤的完整性验证领域的投入太少,拿来主义、借鉴抄袭和复制拷贝无法解决正向设计的需求。过去几十年发展,无损检测基本上实现了匹配装备生产制造安全的基本需求,但远未实现基于自主材料、结构设计、生产工艺、检测能力和装备运行的寿命评定技术基础数据积累。损伤验收规范、结构设计依据、无损检测技术、损伤评价方法和寿命评定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大多规范、数据和方法都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由此造成了装备成本和结构风险双向剧增。随着国际形势与军事斗争风险加剧,未来如何实现我国自主的材料结构工艺检测与损伤评价技术相匹配,基于材料结构工艺检测基础数据的正向设计将是一个重大命题。

文章来源:《航空学报》 网址: http://www.hkxbzz.cn/zonghexinwen/2021/0414/954.html



上一篇:长龙航空开展“航空知识进校园”系列活动
下一篇:春秋航空联合知名脱口秀艺人开启航空圈首场脱

航空学报投稿 | 航空学报编辑部| 航空学报版面费 | 航空学报论文发表 | 航空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航空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