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航空工业直升机所新型旋翼飞行器团队的探索与

来源:航空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8-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20年8月,航空工业直升机研究所重点实验室新型旋翼机研究团队带来了自主研发的AR-20变程旋翼和“惯性变距”旋翼机参加第七届“航空工业杯”国际无人机创新大奖赛,最终获得创意

2020年8月,航空工业直升机研究所重点实验室新型旋翼机研究团队带来了自主研发的AR-20变程旋翼和“惯性变距”旋翼机参加第七届“航空工业杯”国际无人机创新大奖赛,最终获得创意专业组二等奖和旋翼竞技组三等奖。这个团队主要由一批“90后”年轻员工组成,其中包括入职不到两个月的新员工。是什么让这样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球队在比赛中脱颖而出?新的旋翼机团队是什么样的团队?

新的旋翼机团队是一个探索旋翼机未来的团队。团队的灵魂在于探索和创新。团队负责人吴令华曾谈到创新:“热情和激情是创新的动力源泉。创新是一种自然的行为。前提是研究东西,然后用心去做,这样你就什么make会和别人不一样。刻意追求和别人不一样!”吴令华在团队管理上也体现了这种创新风格。

“我很不耐烦。如果我有任何想法,我只是想尝试一下。”吴令华这样总结他的工作模式,“我不喜欢一步步重复工作,我喜欢折腾尝试新事物!”他经常鼓励大家多看,多学,多想,多尝试,有想法就大胆尝试,这样才能有所突破。

团队刚成立的时候,只有5个人。通过直升机研究所创新基金,申请了“长航时变桨距四旋翼无人机”项目,该项目是XM20四旋翼变桨距无人直升机的前身。但该项目很快就会完成。连裸机起飞都成问题,更不用说挂载设备的“远航”了。每个人都很无奈。

夏天的直升机闷热,虫子在沟壑里吱吱作响,却更寂静,窗外的绿眼睛,窗内的愁容,大家都在纳闷“四旋翼”为什么不能飞是什么,如何解决......

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制作原型进行验证?办公室里一架450模型飞机的直升机激发了吴令华的灵感。他急忙召集众人,交换意见。

分头工作,你负责机身,你负责控制,他负责传输……超激情,超速度,从方案制定到整机落地,大家都是新手,飞翔如何调节操控安全可靠不死机?

很快,造价120元的整机飞控调整试验台在景德镇东郊的“黄泥头”机加工车间完成。该平台在调参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让设计团队参与测试时无需担心没有任何经验的机器崩溃。整个机器在平台上迅速调整。

新配置组的创新实验室,对于发明家来说,就像一个神秘的手术室。新配置的飞机种类繁多,大大小小的,各种零件工具摆满货架,甚至还有切割机!最珍贵的是这些神秘的试验台、旋翼试验台、电机试验台、飞行控制器。参数调优测试台、飞控安装测试台等,这些都是他们自己的测试设施,旨在解决开发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每一个阶段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故事里充满了他们创新的艰辛。

经过一个月的研究,一架6kg的变距四旋翼直升机终于在直升机所在的峡谷八角楼前平稳飞行。

从最初的5人“零基础”团队到现在的14人团队,经过几年的经验,吴令华认为,新人成长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信任,让去,鼓励他们尝试并允许他们犯错误。 ,请他们施压。团队的每一位新成员都参加过各种大大小小的比赛,包括“航空工业杯”、“龙鹰杯”、“工业杯”等,还设计了“追敌”、“短尾隼”等”和《极影8》

等创新创意作品,在比赛和实战中获得的东西,远非坐在办公室看书所能比拟的。正是这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团队技术专家和年轻骨干的指导下,每位新成员都将完成从蓝图构思、总体设计、飞控策略设计、结构工艺设计、试飞设计到原理样机的所有工作。快速原型制作过程在理论和实践中发展迅速。

新架构团队的成长过程也印证了“创新是团队成长的源泉”。创新之路本来就是崎岖坎坷的,一次次攻克难关,让新配置团队有了一种“升级打怪”的乐趣。团队新架构的最大优势在于团队成员专业多元化,实践手段丰富。它基于高容错率和轻松自由的创新环境,可以让很多想法付诸实践探索,在短时间内完成多代重叠。未来,他们将继续瞄准未来高速远程旋翼机的发展,继续深化相关技术研究工作。

文章来源:《航空学报》 网址: http://www.hkxbzz.cn/zonghexinwen/2021/0820/1705.html



上一篇:航空航天经济深度融合 2020年成都市签约重大项目
下一篇:大众再添猛将,航空级座舱,2.0T+8AT黄金组合,马

航空学报投稿 | 航空学报编辑部| 航空学报版面费 | 航空学报论文发表 | 航空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航空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